文/王德铭
陕北,这片黄土高原上的文化沃土,孕育了众多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,陕北的非遗传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。在众多非遗项目中,陕北说书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成为陕北文化的重要符号。而在这背后,是一代代传承使者的坚守与奉献。
王成:老百姓心中的好声音
陕北黄土高坡,风携黄沙漫卷,寂静山梁间,似有千年古音回荡,那是陕北说书,如岁月长歌,穿透尘埃,成为黄土高原上熠熠生辉的文化印记。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,王成,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人,这位平凡而又不凡的说书艺人,以满腔激情与智慧,将陕北说书演绎得入木三分,成了老百姓心中无可替代的“好声音”。

从石油工人到说书艺人的人生蜕变
王成的人生,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。自幼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,疾病缠身,十一岁离药,十五岁便踏入社会,擦鞋、饭店杂工、搬砖……生活的重压并未压垮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反而让他更加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。在采油厂,他找到了稳定的工作,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。然而,油井与管道间的汗水,并未浇灭他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。
互联网的兴起,特别是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普及,让王成找到了新的舞台。白天,他在油田上辛勤劳作;夜晚,他与妻子在直播间里与观众互动,分享说书技艺。渐渐地,他的名字在陕北说书的圈子里传开,粉丝如潮。三十岁,他正式拜师学艺,潜心钻研,将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了陕北说书的传承与发展中。
扎根乡土的表演艺术
王成的表演艺术,深深植根于陕北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。他的嗓音,浑厚有力,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沧桑感,仿佛每一声都蕴含着千年的故事和智慧。他的表演风格,朴实自然,举手投足间尽显民间艺人本色,让人感受到源自心底的亲切和温暖。
在节目编排上,王成坚持“古今结合”。他演绎《盘古段》,将远古神秘娓娓道来;他讲述《武松打虎》,让人仿佛置身英雄时代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还积极创作新作品,如《新十劝人》《陕北是个好地方》等,贴近百姓生活,充满时代气息,成为广受欢迎的保留节目。
“说书不仅是表演,更是传承。”王成常这样说。他深知责任重大,走遍陕北的沟沟峁峁,用乡音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。在他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门古老艺术,陕北说书的传承之路因此更加宽广。
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
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书艺人,王成深知肩负的特殊使命。面对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,他并未固步自封,而是积极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之路。在保留说书艺术精髓的基础上,他大胆尝试新形式、新内容,让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。
《新珍珠倒卷帘》是他创新代表作之一,巧妙融入现代元素,讲述新时代陕北人的奋斗故事和人生哲理。《陕北颂》则以激昂旋律和深情歌词歌颂家乡壮美山河和悠久历史。这些创新作品既保持了传统韵味,又充满了时代气息,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。
此外,王成还尝试跨界合作,将说书与民歌、秧歌等艺术形式相结合,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。这些尝试不仅拓宽了说书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,更让古老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。
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
王成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他丰富的代表作品中。他的短小精悍的小段如《新十劝人》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向善、向上的生活理念;《盘古段》则通过神话故事展现陕北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;《陕北是个好地方》则用欢快节奏和生动描绘展现家乡美景和风情。这些作品语言生动、寓意深刻,深受听众喜爱和赞誉。
他的长篇作品更是多达三十余部,内容涵盖历史演义、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等各个领域。这些作品不仅娱乐了大众,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听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。它们堪称陕北说书艺术的瑰宝,是王成艺术生涯中的璀璨明珠。
传承之路的苦与乐
非遗传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王成在传承陕北说书的过程中,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。他既要维持生计,又要坚持艺术追求,但从未动摇过传承说书的决心和信念。
让他感到欣慰的是,几位年轻徒弟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正茁壮成长。王成不仅传授给他们技艺和知识,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艺德和人品。“说书人要有良心”是他的教学信条,也是他对徒弟们的殷切期望。这些年轻传承人的出现,为陕北说书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。
文化使者的使命担当
如今,王成依然活跃在乡村舞台上,用他的声音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和传奇。他说:“只要还有人愿意听,我就会一直说下去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一位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。

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上,王成用他的声音和艺术实践诠释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、不断创新;非遗传承的价值在于服务当代、造福人民。陕北说书因王成而焕发新彩,陕北文化因王成而更加鲜活。这位黄土高原上的文化使者,正用自己的方式谱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