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中国文艺网 > 资讯 >

沃洲能共隐,刀下有温情

来源: 网络 ·霍雪峰 ·2023-10-18 10:52

  ——写在张文康金石书法篆刻展前

  初识张文康老师的时候,张老师完全像病人:步履蹒跚,脸色黝黑,脸上沟壑丛生,眼神里有些浑浊与茫然;手拿不稳碗和筷子,吃饭,讲话,时不时会有口水流下来,而且口齿也不清晰,总是费了好大劲也没有听懂多少,又有些高冷,不大说话,也不大会笑。

  后来得知,张老师有高血压,糖尿病,又患了两次脑梗,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依然没有让他回到理想的状态,甚至医生还给了他残疾证明。谁也清楚,对于一个书法篆刻家来说,一双颤抖的手意味着什么。就这样,一些灰心与丧气不请自来地笼罩在他的心头,脸上。

  可是,他不甘心于命运的如此摆布,他的心底燃烧着生命和艺术的烈焰。于是,在出院一年半之后,他选择来到被誉为东南眉目的江南佳丽地——新昌。都说山水可以疗疾,他期待治愈了多少文人雅士的这方天地也同样可以给他疗伤,再说,高手在民间,说不定新昌的好山好水间会遇见高人呢?

  这位高人就是吴珍。她早年学医,喜欢烹饪,可以上厅堂征战商场,又可以下厨房,随心所欲把美食和疗愈结合起来,把健康快乐带给身边的人。

  吴珍遇见张老师的时候,张老师刚到新昌没几天,完全是医院里刚刚出来的病人。闲言碎语中,吴珍了解到张老师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,明明三高了还依然不知道“挑食”,这样下去真的会危及生命!连他自己也清楚,他说,他亲眼看到比他还轻一点的两个病友离开了人间。他相信宿命,他更渴望奇迹。他说,如果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目失明的话,希望有人读书给他听。

  听到这里,吴珍的眼眶里闪烁着泪花。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诞生了,她暗暗对自己说,要尽最大努力挽救这位艺术家宝贵的生命。

  几乎每天,吴珍就带着张老师徜徉在新昌的灵山秀水间,沃洲湖、钦寸水库的平静与辽阔,天姥山、刘门山的伟岸与神秘,大佛寺的禅意与宁静,十九峰的秀丽与灵动,下岩贝缥缈的云海梦幻般的晚霞无不让张老师流连忘返,相看两不厌。于是,彭顶山的湖畔民居、镜岭溪边的天然山庄、石桥溪边的黄坛村都留驻了张老师的脚步,都曾滋养张老师的身体和心灵。“湖水可以当药,青山可以健脾”,诚然如是。在山水间行走的张老师脚步逐渐稳健,眼神也越来越清亮起来。

 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,张老师的一日三餐都是吴珍亲自定制的。早餐无盐无糖无油,晚餐少盐无油,少红烧多蒸煮,终年不吃米饭。这对于一个有近60年上海滩鱼肉之欢宴饮之乐的人来说,这是极大的挑战。

  张老师常说,一个艺术家要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就要延长艺术生命,多出精品。这是艺术家对生命和艺术的一种责任和担当。正是这种责任心的驱使,张老师很自律,加上吴珍的陪伴,他基本能照章执行。再加上推拿针灸和足够的有氧运动,60天后,张老师就拿到了满意的成绩单:所有指标全部正常!因为饮食均衡,张老师23年的糖尿病得到控制,从此断药。

  “心态,饮食和运动,是我健康的三大法宝。”康复后的张老师逢人就推广。是的,熟悉张老师的人都惊喜地发现他的改变由内而外,由身体而性格。无论什么时候,笑容总在他脸上绽放,就像清雅的腊梅,经过了严冬,终于吐露芬芳!他会笑着与当地老百姓半懂不懂拉家常,跟他们下棋,打乒乓,俨然成了老友,完全融入了乡村生活之中。每当遇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,他总是从正面着眼,总是能看到积极的正能量,于是,当别人在幽怨叹息时,招牌式的微笑依然在他逐渐青春的脸上荡漾。

  后来,张老师有了固定的落脚点:梅渚万趣楼和天姥阆苑工作室。就像大树的根终于在异乡扎稳了深根,张老师也迎来了他艺术的春天,他手中的笔和刀又成了他运转自如的武器,在新昌开辟了属于他的一方天地。

  在万趣楼艺术馆,他散步,聊天,读书,写字,就像一个地道的梅渚人。一幅幅作品陆续在古老的祠堂里熠熠生辉:内容来自于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等的哲思妙语,书体则是回到汉字的源头象形造字法,结合从青铜器形饰纹,独创的具有苍古神韵的夔文篆,可谓文质皆美。每个字都是一幅画,一幅耐心寻味的画,悦目,赏心,怡情,入理。

  在沃洲山上的天姥阆苑,在湖光山色间,张老师安了家,思接魏晋风度,目染唐诗风韵,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。偌大的工作室里足以让灵感铺陈渲染,一会儿治印,半天都不曾起身;一会儿在小本子上比划,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别样的艺术魅力;一会儿挥毫,泼墨,屏息凝神,把心中积压的热情一股脑儿倾泻在笔端,纸上。仅仅用了两天,张老师打腹稿,草稿,仔细研究字的最佳形态,第一次用夔文篆完成了李白留给新昌最伟大的作品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这也是张老师送给新昌的珍贵礼品。现场没有一丝噪音,只听到笔走龙蛇和字句落在心底的回声。

  就这样,80多件作品在20天内一气呵成,可谓酣畅淋漓,这是这几年沉积后的薄发,是对这片土地的一种深情表达。

  张老师的生命和艺术在小城新昌获得了重生!

  有人说,吴珍用大爱的情怀挽救了中国传统文化,此言不虚。张老师师从民国金石大家朱复戡,炯炯的目光直追夏商周三代金石铭文,从源头出发,孜孜不倦地,创造性地传播着文字的艺术。夔文篆是他为发展中的中国书法增加的新字体,古朴,淳厚,形象,生动,让人浮想联翩。为了方便学习临摹,他编了字帖还专门有笔顺的分解,让初学者有迹可循,循序渐进。金文书法器形拓不仅让我们见到了文字之美,还立体地呈现了金石器皿,还原了艺术品的整体性。他的篆印(是印蜕的效果),写来轻松自如,笔沾朱砂,在纸上框一个方寸之间,寥寥数笔即成,比一般戳盖的印章多了一份灵动与秀气。

  “人品高于作品,作品大于名声”,这是张老师对自己的期许,他的作品里没有署名,艺术尚简,何必与印章重复呢?同时也是隐身其中的一种谦虚,这样才有精力走得更远。

 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跨越时空。张老师从夏商周开始溯源,又在现代社会找到了落脚点,“陆家嘴”地名、世纪宝鼎、世纪元钟等作品大气稳重,给古朴的文字和青铜文化烙上鲜活的时代印记,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。

  这样的张老师复活了!如今,他想把这个传奇写在新昌的土地上,希望在这个点燃他生命烛光的温热小城里有自己的温度,这样他就可以问心无愧了。(夏荷)



评论
还可以输入 1000个字符
全部评论(0